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召开 农业生产托管如何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记者岳旭辉 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农业农村部11日召开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会上通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6000万户,占全国农业经营户的30%。那么,什么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目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解愁乡陈家村村民陈四有,每年播种和秋收时节都要自己去找耕种机械,还要凑别人的时间,耕种秋收还要自己到地头去监管。而自从全县去年开展农业生产托管这项服务后,他再也不用发愁了。陈四有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确实好,秋耕不用出去找拖拉机,就有农业合作社来耕地,耕得又深又好,明年粮食打的就多。”
对农业服务合作社而言,每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合作社需要联系播种耕地客户,加之作业场地不连片,市场价格不稳定,服务规模难以扩大。
实行农业生产托管后,服务组织扩大了服务能力,配齐全套农业生产设备,作业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连片作业还能增收百分之五以上,各项难题迎刃而解。寿阳县根英合作社负责人张根英表示,实行托管后,生产作业又快又好。张根英说:“今年我们合作社通过招标,招到了解愁,我组织了拖拉机40台,仅仅在25天内就完成了托管项目5000亩。”
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主要有四类。其中,农业服务专业户数量最多,占全国服务主体总量的1/2,主要为周边小农户服务;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服务规模最大,带动小农户数量最多,达到5000多万户;还有一类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一类是服务型企业,数量少但服务带动能力最强,单个企业平均服务对象达530个(户),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我国有承包耕地农户数2.07亿户,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小农户占大多数的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也就是说,“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到十亩田”是我国农业发展长期面对的现实。这就需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形成既不流转土地经营权,又能发展规模经营,让小农户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是必然,但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毛德智提醒,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他说:“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对生产托管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各地推进农业生产托管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种模式,不搞‘一刀切’。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先从农民不愿意干、干不了或干起来不划算的环节入手,实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农户多元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耕期间,一大批生产托管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保姆式”生产托管服务,减少了农民集中下地的风险,保障了春耕顺利开展。我国农业生产托管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加快发展机遇期,但当前,还面临供需对接不畅、服务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毛德智指出,针对这些问题,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已组织开发了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今年将在部分省份开展整省试点。
毛德智介绍:“今年在山西、安徽、山东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份在项目县开展整县试点。目前,农服平台的公共服务对接、项目管理、名录库建设、作业管理等功能运行良好,有效发挥了促进服务信息对接、推动服务资源合理流动、提高服务效率、降低项目监管成本的作用。”
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在晋中市召开
10月11日,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在晋中市召开。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司司长张天佐、省政府副秘书长梁敬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鞠振、市委副书记尹乃明、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司副司长毛德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张软斌出席会议或参加观摩活动。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各地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发布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和农业生产托管宣传标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及供销总社等9家单位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参会人员还赴寿阳县现场观摩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并在寿阳县启动了中国农业生产托管万里行大型全媒体直播活动。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能够较好适应农户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维护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引领小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和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降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不断提升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的覆盖面,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形成了一批直接服务农户和农业生产的有效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张天佐要求,要充分认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有利于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意义,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展多种托管模式;因势利导,大力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循序渐进,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制度,着力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探索创新,持续强化示范引领;规范运行,严格加强项目管理;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黄金期,共同开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新局面。(记者 张志丽)
农业生产托管:让专业的人解决种好地的问题
编者按:本期助村关注的,是诏安新农人关于农业生产托管的实践。
早前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给出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官方定义——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植保领域广泛实践的统防统治,便是其最广为人知的形态。
在当前农业语境下,生产托管被赋予革新性意义。由于不改变土地经营权,它创造了一种更加灵活的土地流转路径,提供了关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全新解决方案。由此,适度规模化、前沿农机与农技、绿色生产等现代农业要素得以导入,农业生产在节本增效中,不断接近“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的理想状态。
农机大户正在作业。 沈璋发
东南网5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吴楠 文/图)
谁来耕种抛荒地
34岁的钟丽钦是诏安县西潭镇美营村的农机大户。清明期间,他开着旋耕机,为西潭镇上陈村陈金荣一家,完成了7亩地的耕地作业。一个月后,钟丽钦还将为这块地机插秧苗。
钟丽钦与陈金荣的合作,源自双方于3月26日签订的一份水稻种植托管协议。根据协议,钟丽钦所在的缘份农机专业合作社,将为陈家的7亩地提供包括育秧、耕地、插秧、收割在内的全程托管服务。每亩服务费500元,施肥用药环节费用另行结算。今年截至目前,钟丽钦已接到了超过2000亩的水稻种植托管订单。
钟丽钦试水农业生产托管,源自当地农地季节性抛荒的烦恼。
“西潭镇冬季种植大棚蔬菜,生产周期为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到次年农历三月份,剩下的空档期,土地通常处于抛荒状态。”诏安县农机管理站站长陈惠民观察发现,季节性抛荒不仅降低土地利用率,影响收益,更由于缺乏轮作,不利于土壤改良。“种水稻效益并不可观,大部分农民宁愿外出务工,任土地闲置。将土地租经营权流转给种植大户,农民又有后顾之忧。”陈惠民说,类似状况并不少见。
钟丽钦从中窥见了市场契机,并构想了一套解决方案——成立合作社,利用自家的农机资源,有偿为农户提供全程水稻种植服务,既能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又因规模效应与专业化程度提升,实现节本增效,为“如何种地”找到答案。
“签订协议后,农户首先提供50%的定金作为运作资金,用于种子等农资采购。我们提前一个月育苗,若育苗期间发生违约行为,农户需承担育苗成本。”钟丽钦表示,育苗成功后,合作社将统一组织耕地、机插、施肥用药以及收割等田间作业,“水稻收成后,我们还将以高于行情20%的价格予以收购,通过自有的稻米工厂进行加工,并导入富硒概念,利用自有品牌销售。”
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缘份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购买了水稻种植保险。按照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收费标准,每亩自缴保费约2.4元,若因自然灾害原因造成水稻减产,每亩可获得最高400元的理赔。
钟丽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提供的服务,正是时下流行的农业生产托管。
去年9月,原国家农业部等国家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而后发布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则就此提出细化要求。这份文件,则为农业生产托管赋予了“有利于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服务规模经营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等意义。
钟丽钦手持托管协议。
从片段式托管到全程托管
实际上,钟丽钦已从事多年的农业托管服务,并且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从片段式托管,到全程托管的进阶。
钟丽钦曾是村里的养猪户,几年前转产,流转了10多亩土地种植芥菜。发展种植业,土地最好要深耕深松。但钟丽钦发现,每逢农忙时节,村里有限的农机不够用。2010年,他花了1万多元,购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既能满足自己需求,还能为其他农户提供服务,每亩收费80至100元不等。第一年,这台拖拉机就为钟丽钦带来了超过2万元纯利润。
尝到甜头后,钟丽钦开始批量购置农机。去年,他投入近130万元,引进了中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设备,并成立了缘份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外输出的服务,也从单一的耕整地环节,延展至从育秧到收割的全流程。
“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意味着适度规模化得以实现,机械化与专业化水平提高,在进行农资统一采购以及产品行销时,更有议价能力,最终达到节本、增效、提质的目的。”陈惠民说。
对此,钟丽钦深有感触:“利用插秧机开展统一机插,一天一台农机最少能插秧30亩,传统人工插秧一天还插不了一亩地。人工插秧成本约为每亩120元,而机插成本仅为50多元。”
“在不考虑施肥用药的情况下,每亩水稻托管的综合成本大致为300元,托管服务的收费标准为每亩500元,而由农户自行耕作的成本则超过600元。”钟丽钦认为,“无论对农户而言,还是服务提供商而言,农业生产托管都是有利可图的。种植水稻,农户每亩可获得700多元的利润。而农机合作社的农机设备同样实现了利用率的提高,可全年作业。”
目前缘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全程托管服务,已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并将向诏安周边辐射。
诏安农田 沈晓妹 摄
亟待建立行业配套机制
29岁的诏安县西潭乡福兴村人林净雄,同样是个农机发烧友。2014年至今,他共投入50万余元,购置了激光平地机、翻转犁、圆盘犁等30多台农机。去年,林净雄所在的张宝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完成了1.3万亩地的耕整地作业,业务遍及诏安县、云霄县、龙海市与广东潮汕地区。与钟丽钦一样,林净雄也想将服务,从片段式托管延伸至全程托管。但有限的资金实力,阻碍了他的转型进程。
“以水稻种植为例,开展全程托管服务,意味着首先要实现机械化作业,光是农机投入,就需要200万元以上。”林净雄表示,过去三年间,他通过银行借贷共40万元,尽管可以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我们所使用的激光平地机、液压翻转犁等设备,并不在福建的农机购置补贴种类范围内。”
林净雄一直试图申请“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但未成功”。按照福建省的扶植政策,每个项目可获得40万元的补助。事实上,钟丽钦的缘份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因为资金压力,迟迟未实现工厂化育秧。
“目前,农业生产托管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与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需要更多政策引导与扶持,加强农业生产托管组织的培育。”陈惠民认为,“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除了政策扶持、金融信贷支持等手段,还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托管,需要多元人才,既要懂农机、植保,还要懂市场与营销。现实情况是,发端于农机服务的托管服务组织,知识层次较低,需要更多技术推广与培训。”
行业规范与标准同样亟待建立。“目前的农业生产托管主要通过口头约定建立互信关系,即便双方订立了合同,权利义务的规定也较为模糊和粗略,存在履约风险。”林净雄认为,加强服务标准、质量、价格、信用、监督监管等方面的行业管理,是农业生产托管有序发展的制度前提。
对此,陈惠民提及了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经验。当地在开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制定了一套包括服务组织准入、服务合同监管、服务标准等在内的行业规范。
陈惠民的最新设想,是整合全县资源,构建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线平台。这一平台被定位为托管服务超市,既能够实现服务供需对接、在线下单等功能,又能够强化服务主体动态监管。
记者手记>>>
发展农业服务业,打造农业新增长极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态之一,农业生产托管被认为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更新再造。它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实践已久的统防统治、第三方农机服务,还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全程托管服务,都旨在改变自耕自种的传统农业状态,并导向规模化、集约化与专业化的合理方向。
从现实语境来审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它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谁来种地”的难题悬而未决。通过传统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遭遇着诸多瓶颈。农业生产托管为此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农企、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植大户等广泛参与,并导入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技术、新型产销模式等现代农业元素,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得以提高,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进。
将农业生产托管视为一个细分产业,则需要更多考量。如何通过宣传倡导,在广大乡村引发共识,动员更广泛的参与;如何培育壮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并提高其专业程度;如何建章立制,构建行业规范与标准,强化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都是这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