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张培奇 范亚旭
隆冬时节,中原大地上飘起了片片雪花,瑞雪降临孕育着新一年丰收的希望。1月27日,在河南省滑县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杜焕永正操作着近百万元的拖拉机,参照着激光平地仪紧张地平整土地。“整平了这几百亩地接下来种土豆,便于以后灌溉,到时产出率肯定要增加。”流转了2000多亩地、出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杜焕永高兴地说。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河南省“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科技力量带动农业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格局的调整。在1月12日召开的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上,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强调,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在“稳”字上下功夫,稳定粮食产能,发展优质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抓手,粮食生产由追求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变,稳粮促增收迈出了坚实步伐。2017年,全年粮食产量为1194.64亿斤。其中,夏粮总产量为710.8亿斤,稳坐全国夏粮“头把交椅”,同时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秋粮总产比上年小幅下降。
“要改变过去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产量和产能的关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指出,既要抓住当前全球粮食出现结构性富余的时机,适当调减粮食作物尤其是产能过剩的玉米的面积,增加国际国内需求大的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农业综合质量和效益,把保障粮食安全的着力点放在保生产能力上,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需要的时候产得出、供得上。
在位于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里,一眼眼机井次序分布在田间。“我们村3200亩地,这样的机井有84眼,地埋管通到了地头,只要3天就能把全村耕地浇灌一遍。”沈家村支部书记石长锁说,以前浇地用拖拉机做动力抽水,浇一亩地得花二三十块钱,费时费力费钱;高标准粮田建成后,机井里有潜水泵,一刷电卡,水就哗哗流出来,浇灌一亩地只花四五块钱,方便快捷。
为了保国人的粮食安全,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藏粮于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遍布在中原大地上。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粮田5814万亩。
据市场调查,河南小麦的产量虽然全国第一,但市场需求量大的强弱筋小麦只有10%左右,面粉中80%是卖不上高价的普通粉。“因此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小麦种植结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河南省委农办负责人谈到,同时继续发展好优质花生、优质草蓄、优质林果。
“当尝试种优质小麦后,打粮比以前还多,还实现了优质优价。”延津县小潭乡新堤村农民李红军介绍,品种好,又是订单种植,发现优质农作物真能让“钱袋子”越来越鼓,现在放开干了,除自家的20亩责任田,还流转了30亩。
在漯河市,由漯河雪健食品公司牵头,与当地实力较强的种子公司、农机公司、供销公司和农民合作社等共同组建成立目标一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漯河雪健粮食农业产业化联盟”,建立了20多万亩无公害小麦种植基地,不仅确保了自身优质原料来源,还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实现了多赢。
在“转”字上下功夫,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和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等找准发展重点,优化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实现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明显提升。
“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建设优质规模化的牧草种植基地,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吴海峰认为。
在泌阳县,秸秆成功实现了由一烧了之,变为充分利用。作为河南省农作物秸秆利用试点县之一,泌阳县农作物秸秆产量116.21万吨,可收集秸秆总量88.95万吨。泌阳县农业局局长赵太宽介绍,泌阳充分秸秆饲料化,把秸秆青贮或黄贮后供草食家畜利用;秸秆基料化,把秸秆腐熟后做基料生产草腐菌;肥料化就是在田间地头建设集中堆沤池集中处理,或粉碎直接还田。
为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推动,流转托管1万多亩土地的商水县舒庄乡发达高产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终端可实时监测土地的温度、墒情等,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土”到“洋”的嬗变。在不远处的商水县天华农业合作社里,还有几名种粮食的90后大学生。他们多是学的农机、农业专业,参加过新型农民培训,其中7人还学过无人机操控及大型拖拉机的操作、维修与保养。据介绍,他们每人每月有2000元底薪,加上作业提成,一年净收入至少有五六万元。
在虞城县幸福种植合作社蔬菜大棚内,西红柿、黄瓜等挂满枝头,合作社负责人褚现委正指导着社员采摘蔬菜。“我们依托传统农业种植,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现已发展成为集绿色种养殖、休闲养生、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褚现委高兴地介绍。
近年来,开封杞县大力实施“大蒜兴县”“大蒜富民”计划,大蒜种植规模突破60万亩,成为国内大蒜种植面积第一大县。“去年秋粮收割后,开始种植大蒜,保守估计今年每亩地能增收1500元。”在杞县板木乡张官村,贫困户郑保玉来到自家蒜田里查看后说。
农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打好产业优化升级这张牌,就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今年,河南省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生物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等,推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打造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双创示范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
在“融”字上下功夫,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激活农业发展动力
如今的农业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乡村也不再是过去传统的乡村,农业已成为具有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的综合产业,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也日益凸显。
在宝丰县康龙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以沼气为纽带建起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园区内建有4座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用于万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沼气用于冬季温室和附近农户取暖;这里的农作物化肥用量减少80%,农药减施30%-40%,年出栏生猪15万头,生产生态菜、粮8200吨,我们有30多种农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宝丰康龙实业集团董事长王世杰尝到了“甜头”,“我们独创了以百亩农田为单位,建一条饲养1000头猪的育肥生产线‘百亩田、千头猪’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让试验区村庄不但变美了,农业生产也更‘绿’了。”
河南省加快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建设一批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好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在商丘市梁园区,政府引导在水池铺、观堂、王楼3个乡种植了3.8万亩辣椒,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辣椒10万多亩。为壮大辣椒产业,梁园区大力培育拉长辣椒产业链,初步形成了辣椒生产-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完整的融合产业链。“去年自己种了100多亩辣椒,从生产到销售,政府一直在指导,一季下来赚30多万元,小辣椒真成了富民的大产业。”辣椒种植大户史友认乐呵呵地说。
为推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邓州市孟楼镇在河南省先行先试,政府搭建“农村土地开发公司”平台,集中流转全镇5.7万亩耕地,把零零散散的岗坡地统一整治、提升地力后再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流转。“通过‘三权分置’,集体所有权得到强化,农民的承包权得以确认,经营权流转更加顺畅,村集体每年可增加40-60万元收入,实现公司、集体、农民共赢。”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介绍,全镇98%的耕地已经集中流转,农民不用耕种,就拿到了租金,还能去公司打工挣一份工资。
为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有景观看头、有休闲玩头,让农民有更多赚头,河南省积极培育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推动农村双新双创。同时创新融合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农户进入产业链、分享利益链、拓展增收空间。
“探索多元化政策引导模式,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扩大对有机、绿色农业的补贴范围,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杨喜田认为,还要加强培育专业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回乡创业,打造一批“星创天地”,为农村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跃马扬鞭,才能驰骋中原。时下,乡村振兴战略正激励着亿万中原人齐心协力共奋进,站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愿景,不久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