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采自网络图片
原标题:田园“绿领”正唤醒乡村生命力 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一年爆增600万 农民是个古老的职业,第一拨从狩猎文明中醒来的人在土地中探寻到生命的根源。几千年间,他们在土地上堆砌起盛世王朝的殿堂、工业文明的城堡、现代都市的繁华似锦。但这却是个鲜有荣耀的职业,像是人类文明的纤夫,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己却被碾在了泥里,在公众眼中总与贫穷艰辛为伍,被逃离,被鄙夷,被抛弃在城镇化的洪流里。 有人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少见到“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而如今在乡村振兴的甘霖雨露中,农民这一职业焕发出青春昂扬的生机——他们有的西装革履,既可蹲守田间地头,也开得了公司,当得了董事;有的精通“高科技”,搞得定无人机,还熟知土地和动植物的秘密;有的玩转产业运营,把农业搞得风生水起,抽屉里躺着硕士学位学历…… 他们被称为“新农人”“绿领”“农村精英”,他们是150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正刷新着公众对中国农民的认知,以自身的耕耘回答着“谁来种地”这一重大问题,以土地为支点撬动乡村的振兴与崛起。你也许不认识他们,但他们正守护着你的饭碗。 “新农人”破土而出 和很多人一样,90后雷伟伟出来念大学时没想过自己再做回农民,如今已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种植了4年多的草莓。 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时,雷伟伟机缘巧合下加入到 “科技小院”的队伍中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一个人负责位于昌平区兴寿镇的北京都市农业科技小院——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草莓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最初有些忙碌,有些孤独,但深入田间与农民交谈,以自己草莓种植的专业知识帮农民做些事情,让她感到踏实和幸福,“看着大家的草莓一天天长大的那种感觉很难描述。”她说,那时的“每一天都印象深刻”。 两年后,雷伟伟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考到北京市昌平区做村官,周末就抽时间继续在合作社做公益的技术推广。她告诉记者,村官工作期满后,她会选择继续留在农村,从事三农事业,做“全职”农民。“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感情,对农民有热情,对农业有研究,我属于这片土地。”更何况,雷伟伟补充道,现代农业的势头发展越来越好,“现代农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事业”。 同样为了这份事业,同为90后的范振侠从烟台南山学院毕业后返乡创业,进行肉牛养殖和果蔬种植,如今公司已小有规模,今年约有200万元的盈利。在他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的不同就在于,“农业不再是养家糊口的生计,而是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新型职业农民也不再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会更懂得技术和经营。” 更具体来讲,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2017年1月,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因各种缘由,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像雷伟伟、范振侠一样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他们有的是转型而来的传统农民,有的是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科技研发推广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等。 据近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显示, 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万人,较2016年增加约600万人。其中,4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占30.34%,较以往均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