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5年过渡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年内培育2个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年内全市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近期,我市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新篇章。
1设置5年过渡期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但有些地方发展基础仍然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对此,《意见》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从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完成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继续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进行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意见》提出,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享受政策户、边缘易致贫户动态监测,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支持53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集体经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意见》鼓励以县镇为单位实施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监督,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督权,促进扶贫资产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扶贫资产收益优先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剩余资金可用于设立村内公益岗位、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等。
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化监测常态化帮扶方面,我市将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监测,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机制。对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做到早发现、早帮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事故出现生活困难的给予相应救助。
2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兴,百业兴。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意见》对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墨颇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意见》指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生产激励等配套支持政策,积极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鼓励整建制开展吨粮镇、吨粮县建设。如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意见》提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土地执法监管,严禁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挖湖造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内建设高标准农田12.3万亩,到2025年力争建成350万亩。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我市将编制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放大小麦、玉米、苹果、大樱桃、畜禽、水产等种子种苗产业优势,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中国北方种业硅谷。创新种业研发机制,设立首席专家研发团队,重点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开展品种研发和引进推广,力争到2025年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10个以上。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到2025年5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50强、10家进入全省50强。
“海上粮仓”建设同样轰轰烈烈,我市将建设山东海洋牧场试点烟台先行先试区。《意见》提出,持续推进“百箱计划”,新建深水智能大网箱4座以上;建立健全海洋牧场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智慧海洋牧场”;加快建设耕海二期现代化海上综合体,推动滨海游向海洋游转变。到202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在160万吨左右,省级以上海洋牧场数量达到60处以上,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水产苗种年育苗量达到5000亿单位左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成立第一产业招商专班,有效衔接二产、三产招商专班,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招强引优,在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到2025年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3个、示范企业60家。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民宿集聚区。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年内创建省级农产品出口产业聚集区1个、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2家,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200亿元。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苹果、花生、白羽肉鸡、生猪、葡萄与葡萄酒等一批产值超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年内争创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
《意见》还提出,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机械化、果业生产机械化,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1%以上。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有机肥替代化肥,年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
我市还将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意见》指出,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积极稳妥推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年内示范场、示范社分别达到100家、260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内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开展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年内托管面积达到11.5万亩以上。
3持续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
苹果产业是我市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推动以苹果为重点的果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意见》提出,加快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学施肥和绿色防控,集成推广轻简化栽培模式和免套袋、适期晚收等技术,着力提升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种出香苹果好苹果。年内完成老龄果园更新改造40万亩,建成市县镇示范园区69个。
加强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国家(烟台)农业科技中心,积极推进山东省苹果·果业产业技术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争创全国苹果质量标准中心;制定《烟台数字果园建设标准》,推动“数字果园”建设;更好发挥“烟台苹果价格指数”定价引领作用;研发推广苹果专用机械,建立健全果园托管、半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烟台苹果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号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栖霞、蓬莱、招远为重点,打造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建设精品果园,开创“果园果”单果销售新模式;扶持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全国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现代交易与仓储物流中心。
同时,我市将以苹果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深耕北纬37°仙境海岸,做强以莱阳梨为代表的梨产业,提高大樱桃“北方春果第一枝”果品品质,提升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美誉度,打造海阳甜柿等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挖掘“品道烟台仙果香”文化内涵。
4到2025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
《意见》提出,年内创建4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成1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和105个样板村,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覆盖率达到40%,打造“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全域铺开”的烟台美丽乡村新画卷。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60个以上,全市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乡村要振兴,公共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我市将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启动实施农村公路五年提质增效工程。年内新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争创绿色能源村镇试点,年内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40%以上。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千兆光纤网络,到2025年农村地区80%以上的家庭具备千兆接入能力。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农村供水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市将按照“同源、同质”标准,以区市为主体,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年内完成1879个村庄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
按照《意见》,我市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整县推进综合试点,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庭院建设,拓展优化“三清一改”内容,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美丽村庄。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年内全市90%的区市实施规范升级。
我市在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意见》提出,加快推动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实施强镇筑基教育工程,以镇驻地幼儿园、小学、初中为重点,提高学校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年内建成120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
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打造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年内75%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建设市级以上示范标准村卫生室100家。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下乡,年内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再提高5%。
在扩大农村消费方面,我市将依托农村各类便民服务网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快递进农村,年内实现快递服务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