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e农

旗下栏目: e农 商务 新村

映秀打造世界地震遗址名镇

来源:城市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5-11
摘要:新房堪比“别墅” 打造成为世界地震遗址名镇 文化古迹成为震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绝佳素材 本报讯 明天就是汶川“ 5 · 12 ”大地震的两周年纪念日,那些曾经被夷为废墟的地方,现在怎么样了?汶川、茂县、映秀、水磨……那些曾经道路不通,人们流离失所的重灾
  

新房堪比“别墅” 打造成为世界地震遗址名镇

 

文化古迹成为震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绝佳素材

 

本报讯 明天就是汶川“5·12”大地震的两周年纪念日,那些曾经被夷为废墟的地方,现在怎么样了?汶川、茂县、映秀、水磨……那些曾经道路不通,人们流离失所的重灾区,时隔两年,房子有没有建起来,葱绿是否再次遍布山坡,抹平那难忘的伤痕?近日本报特派记者深入映秀镇、茂县、水磨等地,看到的是重建后的生活变化,听到的是一个个震后重建的感人故事。

 

新房堪比“别墅”

 

“这个房子比以前的那个结实得多,这要感谢政府和这些村干部,要不恐怕还要在山上住叉叉房子。”映秀镇老街村村民董成群一脸笑容,他说用“新生”来形容他现在的生活,最恰当不过了。510日的中午,阳光火辣,董成群站在自家的房子前,正在勾勒着自家的创业蓝图。一幢两层独立别墅,有着黄色的琉璃屋顶,室内的装修简单但不失精致,一厅三室的空间里,太阳能热水器、冰箱、洗衣机、DVD等各类家电一应俱全。在位于二楼的客厅前,一台大彩电正播放着节目,两张沙发可供会客之用。谈起新建的房子,原来住在山上的董成群“说不清什么滋味”。老街村距离映秀镇7公里,在汶川大地震中,该村民房598间大部分严重受损或倒塌,156亩土地受损,其中70亩完全灭失,村民大部分变成了失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农民靠什么生活?如何最有效地恢复重建,如何实质性地给映秀人民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安居也能创业

 

映秀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的王洪告诉记者,目前这一问题在新居的重建中得以很好解决:“把居住和旅游结合起来,把居民和商业结合起来,把居民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这就是映秀镇所有新建民居的特色,失地的村民进入新房,既是安居也是创业”。王洪说,震后的新映秀正在奇迹般地蜕变,经过县委县政府的研究决策,制定了一条大魄力的发展战略,即倾力打造“大禹故里”、“羌绣之乡”品牌。于是在灾后的恢复重建中,那些曾经被当地人见惯不惊的羌族碉楼、彻井、精美的羌绣、古朴艳丽的羌族服饰、欢快的羌族歌庄、独特的羊皮鼓舞,以及极具厚重地域文化传统的羌历年、神秘的释比和大禹文化等文化古迹,全部成为映秀震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绝佳素材。

 

打造成“世界名镇”

 

时隔两年,再次走进映秀,当年映秀镇被夷为平地,到处都是伤者、瓦砾,如今看到的是一座映秀新城拔地而起,到处显现着“新生”的力量。紧邻岷江岸边是映秀镇的新城区,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百的工人正顶着似火骄阳赶工程进度,一名援建工人告诉记者,工程已经接近收尾了,新城已经粗具规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遍布每户人家,成为新城的一大亮点。据介绍,映秀新城将在今年的8月下旬交付使用,届时饱受地震灾害的映秀人将重返家园。

站在映秀新城镇的街头,遥望千米之外,那里是老城镇所在地,当年的映秀中学的红旗依然在风中飘扬,而校园和周边的楼群则是一片废墟,漫步其中,人们既可看到地震灾害的破坏力,也能感受到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与自信。

映秀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城镇将永久保留,因为映秀是汶川大地震震中而让世界认识了映秀,但这远远不够,同时要让映秀的重建成就闻名世界,要将映秀打造成“世界名镇”。为此,四川计划将映秀打造成为世界地震遗址名镇。据了解,按照规划,映秀新城明确为建设旅游温情小镇、防震减灾示范区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的新定位。采用国家对地震灾区建筑的最新规范,广泛采取当今世界在防震减灾领域的新结构、新材料以及成熟工艺和技术,邀请国内外著名建筑大师和抗震设防专家贝聿铭、吴良镛、何镜堂、周福霖等参与设计工作。上海同济大学担任主规划单位。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老城区的废墟旁,不少映秀人已经支起了摊位,通过向游人出售地震有关的纪念品和光盘。也有人手持黄菊出售,既可让游人寄托哀思,也能增加经济收入。

 

责任编辑: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