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县普兴镇袁山社区是距新津县城 循环农业路径 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走进袁山新村,目之所及,“一口沼池,一栏兔,一片花椒,一菜园”的生态循环农业美景尽收眼底。袁山社区的循环农业路径分两支,一支是养殖业,利用獭兔养殖基础,发展獭兔养殖基地,规模全省第一;另一支是种植业,根据社区旱地多的特点,引进公司发展青花椒种植基地。循环农业经济由此展开--獭兔粪经过沼化,可作青花椒的生态肥料,青花椒树下又可养鸡,水塘里可栽莲藕,塘周可种果树。产业间也开始联动--社区引进了旅游公司,启动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把一、三产业连起来。利用獭兔基地,引进兔皮加工厂,又让一、二产业互动。 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为加快推进袁山社区农业集约化生产,带动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新津县在袁山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循环利用、持续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协会+大户带小户”、农户自愿集中、企业联合运作等形式,积极构建生态养殖小区,促使产业规模聚集。 循环农业的产业支撑 在袁山循环农业的建设中,农民融入产业发展的思路也日渐清晰。 种植业上,引进成都市星期八旅游投资公司在袁山社区注册“成都市袁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180亩建青花椒基地,主要发展青花椒、优质果木、花卉和苗圃。农户将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公司后,不仅每年每亩可获得400斤大米的土地流转收益,还可就近在青花椒基地就业。 养殖业上,成都市袁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向县农投公司贷款150万元,在袁山社区建成年出栏12万只的獭兔养殖基地,吸纳80多户农户进场养殖,并由企业和社区联合成立了袁山獭兔专业合作社。农户成为会员后,只要保证出栏数,就可获得免费三餐工作餐,每年保底1万元、最高3万元左右的综合性收入。 三产上,依托现有资源,通过二、三产业互动,鼓励农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劳动力就业转移方面,建立健全了社区劳动力实名制就业管理机制,对社区内适龄劳动力进行统一培训,提高其就业本领和就业技能。依托普兴镇和社区内龙头企业和獭兔基地,采取“定向式”培训,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地就业,目前,集中居住区劳动力217人,已转移社区劳动力156人,2007年,全村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360元,在上年的基础上增收2610元,集体经济收入增收3.34万元,退出了市级贫困村行列。(新津县农村发展局 吴益民供稿) 编辑: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