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没钱。”重庆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村支书敖晓刚说,20元、30元的办公费,都得向镇里伸手。马草村有500多户人家,2000多亩菜,7000多亩血橙。村里产业欣欣向荣,集体经济却一穷二白。想为村民办点事,一直有心无力。一些村民想修条通到家门口的便道,几次找到村委。村里无计可施,只能任人数落。 村集体收入从零起步 荣昌区有89个“空壳村”。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说起基本办公经费,都让村支书、社区书记们头痛。近年来,全区整合财政资金,筹集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15个村成为试点,获得120万—150万元不等的资金。 “这样好的机会,可得抓住。”敖晓刚说,他在马草村工作10年,一直想壮大村集体经济,点子挺多,但没有本金。 “村里这么大片蔬菜基地,钱都让外省的赚走,我们为什么不能赚?”原来,每到收割季,外地公司就开收割机来村里帮农户收割,每亩120元。“我们村要是有收割机,可以低价帮大家伙收,还可以到别的村去挣钱呢。”大伙眼前一亮。 140万元扶持资金到账后,一分为二。70万元成立合作社,购置收割机、旋耕机,承接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本村村民按市场价八折、本镇村民九折。剩下70万元,成立产业发展协会,向本村种养殖户和贫困户提供产业发展互助资金。 苦干一年,村集体账户头一次有了10多万元的利润。除了给村民分红、修便道,村里还顺应呼声,买了7个小型地磅。村民再也不用一筐一筐抬着蔬菜上秤了,驾着电动三轮,拉着自家蔬菜,过地磅,直奔菜场。 项目明确激励机制 荣昌区曾对151个村、社区的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进行了排查清理。89个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62个集体虽有一定经营性收入,但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多数村、社区的年收入仅为数千元,最多的也只有几万元,且来源单一。 分析发现,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五个短板。一是底子薄,村集体收入主要靠财政,缺乏启动资金。二是人才缺,农村缺少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以及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三是思想散,部分村干部抱着“这一届干满下一届还不知道能不能选上”的心理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四是激励弱,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干不干一个样。五是信任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公开、分配过程不透明,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信任。 “每年各级政府投入农村的钱也不少,但往往是撒芝麻盐,搞平均分配,更没考核资金使用效率,很多投入打了水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说,此次帮扶项目推行市场化机制,给出宽松自主的激励政策,试点村可与民生、市场融合,因地制宜自主开展经营活动,采取民主决策程序自行制定收入分配制度。 三类情形将问责 “试点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村干部能力有限,或者项目不顺利,干脆拿钱买了门面房,拿房租赚钱。”荣昌区组织部部长王忠荣说,目前每个村、社区都配备了1名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为每个村配备1名大学生村官和1名本土回引的大专毕业生。 对发展旅游等产业有难度的试点村,荣昌区计划派遣懂金融的干部协助资金管理。惠农资金不再直接补贴到大户,而是考虑到村集体和广大农户。针对城市社区,支持集体经济发展与国有资产盘活结合起来。 “发展壮大空壳村集体经济,不能一刀切或者一哄而上。”曹清尧介绍,扶持项目采取各村申报、镇党委推荐、区里评审形式,2018年将扩大试点范围。此外,因投资项目不可持续导致股本金全部流失、发展项目选择不科学造成严重股本金缩水、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不作为——对这三类情形,将严肃问责、追回本金,确保财政资金保值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