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维权

旗下栏目: 政策 维权 读报 视频

撤并农村中小学不应一哄而起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29
摘要:留心教育现实,资源合并、强弱联合已成为常态教育行为,城市中小学成为 “ 中小学航空母舰 ” 。因此,对一哄而起的教育资源撤并就应理智叫停。 撤并农村中小学加重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农村家庭经济收入这些年来并没有增加多少,进城
  

留心教育现实,资源合并、强弱联合已成为常态教育行为,城市中小学成为中小学航空母舰。因此,对一哄而起的教育资源撤并就应理智叫停。
  撤并农村中小学加重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农村家庭经济收入这些年来并没有增加多少,进城上学,单是生活费、乘车费、租房费等,就是沉重负担。成绩不好或一般的孩子则会失去教育机会,义务教育的义务性、普及率大打折扣。《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让农村孩子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学生进城上学,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实际上是把政府下乡办教育的一部分成本转嫁到了农民身上。这种做法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误解,也是对教育义务的推卸。
  加重了城市教育的负荷,造成了人为的资源紧张。城市中小学资源虽得到了大跃进扩展,可相对农村学生数量的不断上升,总显得力不从心。请看相关数据,有的平均班额都在65人以上,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难度的同时,也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师生人均占地面积不足10平方米,连做课间操都成问题全县23个乡镇50余所学校都存在着类似情况,加上转入沿海地区、省市级城市学校读书的,估计近两年转入城区就读的学生总数5000人以上。弄得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都紧张,优质教育资源大打折扣,这又何必呢?
  虽然农村孩子能够进城,享受到了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他们得到的教育资源当真是非常优秀的吗。并不一定。因为中小学可以一下子进城,教育文化却不能一下子进城。新建的学校多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教室,没有一点人文气息,孩子应该得到的无形熏陶和人文陶冶哪里找呢?这种所谓的优质资源只能是教育制造车间,根本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有些地方还发生了抵制学校合并的现象,比如广州到恩平沙湖镇强行推广的一镇一小,遭到了村民的抵制,理由是距离太远,路太难走,负担太重
  增加了教育不稳定、不安全因素。请看网友的留言:六七岁的孩子如果有家人陪读就在学校附近租房专职陪,实在没有条件陪的,只好寄宿。床铺尿得不像样子,小孩子的屁股都发炎了。吃饭和大孩子一样,吃好吃不好都没有大人看着。并校有啥好?可怜受罪的孩子,还有大人。”“点点大的小娃都要每天坐车到10公里外的镇上去上学前班和小学,一个小面包车里坐10几个,走山路多危险啊!一年还要交给车主几百元,由于学校吃住太差,有些村民干脆一家分两处,住在镇上专管小孩上学,花钱又受累。孩子独自在马路上穿梭,更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正长身体的孩子要在学校住宿、吃饭,饭食不够营养,对身体发育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可这么小的年龄就离家上学,缺乏足够的亲情和爱护,也不利于其人格和谐发展。
  既然一哄而上的强弱合并,违背了教育规律,损害了学生利益,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法治精神,作为教育决策的宏观调控者,就应该履行雷厉风行的教育督察和纠偏责任。毕竟,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更在于均衡、公平、就近入学,提高入学率,普及义务教育,让更多孩子提高文化素质。如此一来,那些打着优化资源幌子的不良合并被套上了紧箍咒,情况就能得到大幅度改变。
  当然,为了让教育部的规范措施得到积极落实,在叫停的同时,更要及时出台行之有效的教育均衡政策,比如提高当地政府对农村中学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积极倡导薪酬留人事业留人,让他们得到起码的职业尊严和生存尊严,而不是空谈什么爱岗敬业。农村教师素质提高了,条件改善了,动辄撤并农村中小学才能得到根源性避免。(河南省开封市 刘克梅)

责任编辑: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