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维权

旗下栏目: 政策 维权 读报 视频

新课改的“实践之痛”

来源:教育导报 作者:白纲 发布时间:2009-11-07
摘要:历史进入 21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再一次聚焦到了课程领域,这是新中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从 2001 年启动至今,已走过 8 年多的历程。 8 年里,新课改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困惑并存,赞誉之声与批评之词共存,助推之举与阻隔之力同在。本期,
  

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再一次聚焦到了课程领域,这是新中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至今,已走过8年多的历程。

 

  8年里,新课改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困惑并存,赞誉之声与批评之词共存,助推之举与阻隔之力同在。本期,我们关注“新课改的阻力与动力”,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讨论。

 

  从2001年算起,新课改走进校园已经8个春秋了。这是充满话题的8年,自诞生之日起,新课改的每一步推进都会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收获鲜花的同时也难免激起争议的“口水”。前不久,我省高中新课改方案正式出台,这使新课改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关于课改的言论甚嚣尘上。争议本是好事,真理会越辩越明,但争议多了,不仅普通的民众会感到迷惑,不少教育从业者也会出现茫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观点与论调进行一番梳理,以期澄清事实,认准方向,勇于前行。

 

  冷静下来分析这些言论,我们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课改的所有争议,几乎都是针对课改的实践层面而不是理念层面。在理念上,无论是学院里的专家还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几乎所有人都持肯定态度,鲜见关于这方面的非议。因此,“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上存在偏差”——就成为了非议课改的一个基本命题表征。

 

  人们对课改理念的普遍认同,说明新课改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抵触,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我们有必要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

 

  首先是对权威的习惯性盲从。作为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巨大,而对权威的习惯性盲从就是这一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盲从是潜移默化地起作用的,不但影响受教育者,也影响教育者。它一方面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另一方面体现在“教材本位观”上。前者与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后者与新课改要求的开放的教材观相悖,都给新课改的实践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是教育的功利心理。不可否认,教育因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而具有其现实性和功利性,但是,我们不可过度地夸大这些功能。长期以来,以现实功利性来考量教育成效的做法仍然占主流,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就是以高考为核心的考量标准和利益分配体制深入人心。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不少人仍然用“高考指挥棒”来评价新课改,用旧瓶装新酒,自然是怎么看也不顺眼了。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现行的以高考制度为核心的应试体系,现在还用这个体系来评价它,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另外,新课改改革的对象,不仅仅是课堂和考试这个范畴,而是整个学校教育,只用应试成绩来评价课改,很不全面。

 

  再次是封闭保守心理,表现出来就是求同与从众。这在中国教育界是非常典型的,在很多时候,明知道做法不对,但人人如此,也就不愿意冒风险去开拓与别人不同的教育方式了。新课改推行以来,真正具有强烈的新课程意识并积极参与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只是将自己放在新课程被动的执行者的地位,只是换一本参考书和换一套教学模式而已,忽略了新课程对教师理念更新及心态开放上的要求。

 

  正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新课改的“实践之痛”。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摆脱权威化、功利化、封闭化的心理约束,重构自主、进取、开放的教育文化。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和教育界的长期努力。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新课改的真正推进就指日可待了。

 

责任编辑:白纲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