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土才能厚生
“土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土者,吐也,吐生万物。”国土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一直牢记着管仲和许慎的话,作为一名30多年的一直在一线从事土地科技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土地整治如今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在是面临巨大压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可挖掘无限潜力的时代”。
两会期间,1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利用休息时间,来到郧文聚所在的土地整治中心,为新时期的土地整治工作出谋划策。
从要数量到要质量
——耕地保护要“三位一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底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受到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下降的双重影响同比下降0.8%,这意味着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态势止于2015年的“十二连增”。
粮食产量同比下降,但却并未引起业界的紧张。
“耕地母亲不吝啬奉献,但也的确需要休养。否则,母亲失去了健康,子女也因此失去了幸福。”座谈会的当天,正值3月8日妇女节。“我们在今天讨论土地问题,也是对大地母亲的热爱。”代表委员们表示。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这是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的第一句话。郧文聚用红色的笔在这些文字上做了标注,同样标注的,还有这段中的另外一句话“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我国土壤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的二分之一,且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70%,容易受到耕作技术、施肥打药、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影响,实际产量并不足以反映耕地的实际产能。与此同时,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等也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比如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才会导致严重的农田和水体污染”郧文聚表示。
一组数据显示,全国化肥年施用量已由2000年的3000万吨增长到目前的6000万吨,化肥利用率仅有30%。
“土地不是一个纯自然系统,而是由一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与‘人类社会共同体’所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如今,耕地高强度利用,长期高负荷运转,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郧文聚说。
“耕地红线不光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和生态,也只有同时保护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才能让中国碗里装上‘安全粮’、‘放心粮’。保护耕地资源安全,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国土部副部长曹卫星曾对媒体表示。
而在《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土地整治要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目标。
在多位委员看来,粮食安全绝非简单的数量多了少了的问题,没有质量安全的增产毫无意义,埋下生态隐患的增产更加危险。相对于粮食生产数量而言,粮食的质量好坏、品种结构和生态优劣更为攸关紧要。如果说,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来改善粮食生产是一大进步,那么,从关注粮食实际产量到重视耕地实际产能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式“质”的飞跃。
从耕地整治到生态整治
———土地整治开始发力
“要实施三位一体的土地保护,核心在于推进土地整治。”全国政协委员、国土部原副部长胡存智说。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共同确保建成4亿亩、力争建成6亿亩高标准农田,其中通过土地整治建成2.3~3.1亿亩,经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
“土地整治就是通过田块的平整归齐、田间灌排渠系的完善等,土地整治能升级农田水利设施、有效解决农田水利设施、有效解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卡脖子等瓶颈困难,改善农业现代化发展。”郧文聚说。
“同时,各地还将农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优化城乡不具,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成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美化了城乡生活空间。”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介绍说。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通过土地整治加大农业基础投入,通过对田、水、路、村的综合整治,有利于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和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是土地整治的巨大价值和着力点所在。
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60%的高标准农田是通过土地整治建成的,这让农田产出率普遍提高10% ̄20%,新增粮食产能约370亿公斤。各地农牧参加土地整治劳务所得超过1100亿元,让1亿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整治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上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全国592个国家及贫困县均安排了项目,显著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日前印发的《土地整治》规划中,除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任务之外,还要补充耕地2000万亩,改造中低等耕地2亿亩左右。
“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显然是我们今后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全国人大代表谢祚继说。
“今后,我认为土地整治要抓住两头,一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另一个是未利用地的开发。”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学院院长许皞说。
据许皞介绍,从2015年开始,河北农业大学对河北的未利用地进行细致的调查,结果令他惊讶。“河北还有很多未利用地,如果处理得当,将是很大一笔财富!下一步我们面临的是如何通过我们整治技术和工程,发掘这些土地的功能和潜力。”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胡存智则表示,土地整治要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要从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特别要适应规模经营。“土地整治还将推动乡村的土地优化格局,要从耕地的整治逐步地转入生态整治。”
“感觉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很幸福啊,人类万物的生存发展最终都落脚在土地上。”对于许皞来说,未来前景无限。
从年年整治到精细化管理
———土地工程技术创新是突破口
“在土地整治中也有一些‘千古难题’待解。”胡存智坦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县平安村,有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全部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一层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是桂林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龙胜梯田非常美,可这需要年年整治、年年维护,如果有一个地方漏水,这一片田的水土就可能会全部流走。”胡存智说,“这就得依靠土地整治工程科技创新,延长整治成果的使用年限。”
“藏粮于地离不开藏粮于技。要藏住绿色产能,此处之“技”不仅仅是种粮产粮的耕作技术,更多的应该是耕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生态管护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生态和修复治理污染土地的工程技术。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突破口就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郧文聚表示。
相关资料表明,在一些地方耕地自然修复需要50-60年,如果采取一些科技手段,在8-10年可以修复,如果采取成套的技术和工程化手段,2年就可以实现修复。
据郧文聚介绍,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研发团队提出了新型盐碱土的综合改良方法,使水稻最高亩产达到698公斤。
“尽管近年来,土地整治工程取得一些成就,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土地工程科技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内,比如土地科研和监管装备研发不足、土地调查、利用、修复等新技术创新不够等。”郧文聚表示。
“要推进土地工程科技创新,能不能建设一批学科群重点实验室,按照不同区域在下面设立10多个专业实验室,统筹管理,围绕重点项目集中攻关。”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表示。
据有关部门测算,完成“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至少需要7200亿元。这在张全国看来,亟须健全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资金需求,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要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建立上下联动的资金保障体系,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积极聚合其他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社会资金等土地整治多元投资机制,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张全国说。记者 王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