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副头条 环球农资供求 开发投资寻源 农业互联网+ 农业双创 城乡物流互联 农商大数据 三农数字经济 农业资源变资

扶贫攻坚

旗下栏目:

京蒙协作资金扩建蔬菜厂 化德县贫困户一年还完“饥荒”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23
摘要:未到中秋,内蒙古乌兰察布东北部的化德县已经快要进入冬季。 放眼望去,高原上低矮的山丘一片枯黄,间或有几畦成熟的莜麦等待收割。田野里零星的绿色,是未收完的圆白菜。 也许是今年圆白菜价好,皮肤黝黑的草原汉子黄东说起话来爱笑,露着一口不算整齐的白

 未到中秋,内蒙古乌兰察布东北部的化德县已经快要进入冬季。

放眼望去,高原上低矮的山丘一片枯黄,间或有几畦成熟的莜麦等待收割。田野里零星的绿色,是未收完的圆白菜。

也许是今年圆白菜价好,皮肤黝黑的草原汉子黄东说起话来爱笑,露着一口不算整齐的白牙。9月20日下午,北京东城区的挂职干部丁洋,帮他卖了最后几十亩白菜。算了下,黄东家承包的300亩圆白菜,20多万元收入,外债能够全部还完。

和化德6000多贫困户一样,他们家也可以脱贫了。

京蒙协作资金扩建蔬菜厂 化德县贫困户一年还完“饥荒”

9月20日,化德县,菜农黄东(左一)展示自家菜地的圆白菜。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曾经烂在地里的“化德大白菜”

“以前,走西口的商人春天在化德驻马,种上粮食,然后出发去库伦,回来的时候粮食正好收割。” 挂职县扶贫办副主任2年多的丁洋,已经对当地的风俗和历史熟稔在心。

化德县位于乌兰察布东北部,紧邻河北张家口康保县,面积25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万人,常住人口更少,只有12万多人,不及北京的一个大型社区。

县长崔雨来一直在化德县工作。“在这里,过去农民就是种地,养点牛羊。”他的印象里,化德自然条件非常差,干旱缺雨,全县水浇地只有六七万亩,是乌兰察布地区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之前老百姓住的都是土坯房,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

作为当年张库大道(张家口到今乌兰巴托)的重要驿站,化德很早就发展了农业。

这里无霜期非常短,只有三个月,粮食蔬菜只能种一季,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品质特别好。“主要种马铃薯、小麦、燕麦和饲草,大白菜是化德特色。”崔雨来说。2015年7月22日,原农业部批准对“化德大白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然而即便丰收,这些高品质的农产品也免不了大量烂在地里。

“初级农产品的定价权不在农民手上,品质好却卖不上价,巨大利润空间都被菜贩子获取。” 来自东城区的干部高鹏在化德挂职副县长已经一年多。他说,去年大白菜丰收,但价格被菜贩子压得极低,一斤只有5分钱,一亩地只能卖一二百块钱,连雇人的成本都不够。

京蒙协作资金扩建蔬菜厂 化德县贫困户一年还完“饥荒”

当地一家

脱水蔬菜工厂,

生产线工作人员在挑选蔬菜粒。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扩建蔬菜厂、保底收购 助农户“还饥荒”

也有农户去年没亏,他们以每斤1毛8分钱的价格把圆白菜卖了出去,还赚了不少。

种植前便“保底”收购这些蔬菜的嘉德农业,是一家方便面品牌蔬菜料包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高鹏看来,相对于简单的初级加工,嘉德属于“深加工”,并且跟顶级企业合作,与农户签订订单,雇佣贫困户工作,是产业扶贫的很好载体。

长期在东城区工商联工作的高鹏,深知产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2019年5月,他来化德挂职的第二天,就到脱水蔬菜厂考察,想看看企业有什么需求,希望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那几天,厂长祝广宾正一筹莫展。厂子2017年开始投产,但生产半成品,订单得不到保障。2019年初,他想增加一条生产线,直接生产成品,苦于资金不足,一直未能实现。

“设备特别贵,一台小设备就60万,整体下来要1600万左右。高副县长来了就问我资金有没有困难,了解情况后,他协调京蒙协作资金400万元、东城区属国企京诚集团扶贫款400万元,让我建设车间和购买设备。这些钱到的时候,真的是十万火急的时候。”祝广宾说。

扩大生产线后,祝广宾又在当地增加了1000亩圆白菜的订单。

与脱水蔬菜工厂签订订单的菜农有400户,其中128户是贫困户,家住朝阳镇小东滩村的黄东家就是其中之一。黄东的母亲2013年得了脑癌,后来去世。“拉了特别多的饥荒(欠债),有30多万,这几年一直没还上。”

黄东的父亲是贫困户,父亲和奶奶一个户头,二人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在传统的农村地区,这些债务都是黄东的。“因为‘有饥荒’,我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

之前,黄东和父亲只能在别人地里打打零工、出出力气,一年挣两三万,除了一家四代五口花销,根本没有余钱还债。家里40多亩旱地,种点莜麦和小麦,“一亩地100斤粮食都出不了,去年一共卖了2400块钱”。

给别人家打工的时候,黄东偶然发现,与脱水蔬菜工厂签订单是件稳赚不赔的事。

“我发现这事能挣钱,也想种,但育苗、除草、浇地,还有电费、水费、地膜、滴灌带,都需要投入,如果没有启动资金,根本干不起。”黄东说,正好去年有一个贫困户三年5万免息贷款的政策,他父亲就赶紧申请了,在村里租了120亩水浇地,种上了圆白菜。

去年虽然行情不好,但有合同价保底,黄东一家赚了7万多。今年他又扩大规模,种了300亩。

祝广宾今年给农户的收购价已经到了3毛6分每斤。黄东算了算,今年自己家能纯挣20多万。“‘饥荒’一下子就还完了,现在走路都昂首挺胸的”。

京蒙协作资金扩建蔬菜厂 化德县贫困户一年还完“饥荒”

挂职副县长高鹏跟菜农交流今年的圆白菜收成。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扶贫车间提供居家就业岗位

这座工厂带给当地的远不止这些。收完圆白菜后,黄东还会到工厂打工,一直到来年春天,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元。

脱水蔬菜工厂增加生产线后,又增加了80多名工人,有9人是贫困户,家住朝阳镇六支箭村的张兰是其中之一。张兰有两个孩子,19岁的小女儿在天津读大一,每年学费、生活费需要3万元。今年2月13日,张兰来到工厂挑选车间工作,一个月4200元,包吃包住,供女儿上学没有问题。

“扶贫最核心的是产业帮扶,只有产业做起来,才能实现真正脱贫。”高鹏说,他们调研后发现,化德当地有一个支柱产业,就是羊绒、驼绒絮片,全县大大小小的厂子有二百余家,去年产值大概有20亿。但这些车间都建在县城或者人员密集地区,村里贫困户没法去干活。东城区利用扶贫资金,把扶贫车间建到了村里,“村民农闲时候就来扎衣服,一个人一年能挣1万元”。

崔雨来也觉得脱贫车间建设意义非常大,“企业在城里面临用工难,农村的农民又没有就业岗位,车间建到村里,农民可以居家就业,农民家务事都不影响”。

通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崔雨来对于脱贫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前为什么贫困,就是因为卖初级产品,比如卖点粮食、卖个牛羊,没有加工。下一步,化德县将发展现代农牧产业园区,就设在朝阳镇,加大跟东城区产业对接,尽快把这些产业项目落地,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另外,他觉得化德县农产品品质非常好,但是品牌创建滞后,“要想这些产品卖出好价钱,必须一手抓品质,一手抓品牌创建。跟东城合作,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化德会与东城区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商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增收”。

京蒙协作资金扩建蔬菜厂 化德县贫困户一年还完“饥荒”

脱水蔬菜工厂。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精准帮扶剩余137户脱贫

2017年3月,东城区与化德县签署携手奔小康协议。在东城区的帮扶下,目前化德县已经退出贫困县行列。

对于东城区的帮扶,崔雨来打心眼里感谢。他介绍,东城区每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多万,今年已经投了1200万,利用扶贫资金扩建的脱水蔬菜工厂,带动周边村产业结构调整。此外,东城还通过部门、街道、企业进行结对帮扶,形成了大扶贫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64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6731户14872人实现脱贫,未脱贫户137户310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23%,这310人将在9月底前全部脱贫。”崔雨来说。

记者在化德县扶贫办主任张彦办公室看到这137户的详细资料,除了2户缺劳力或动力不足外,其他130多户都因病、因残致贫,甚至是大病、重病。崔雨来说,针对这些贫困户,他们在原有帮扶的力度上,明确县处级、科级干部对贫困户再包户,因人因户,精准施策。

张彦对每家的情况都很了解,他举了两个例子。“德包图乡八十顷村有一男村民,20多岁得了慢性肾炎,换过肾,但是效果不好,需要透析。妻子已经离开他了,留下一个女儿。现在健康扶贫,给他免费透析。并且在城里给了他一套一楼的房子,帮他开了小卖部,每个月收入2000元以上。他们村还有一女村民,风湿性关节炎,骨头都坏死了,轮椅坐了二十多年,通过健康扶贫换了骨头和膝盖,现在都能站起来了。她现在享受每年4000元低保,未来考虑给她设立公益性岗位,每个月会有300元收入。”

除了未脱贫户,化德还重点加强392户边缘户和340脱贫监测户的帮扶力度。崔雨来告诉记者,为了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政府出资200万元,给贫困户购买了“防贫保”,“主要是防范疾病、天灾人祸等,确保这些人能够有稳定收入。

全面脱贫的目标就快实现了,但东城挂职干部高鹏、丁洋等人的任务并没有结束。

高鹏告诉记者,作为挂职干部和扶贫干部,精准扶贫是主责主业,“我们将做好东城跟化德的桥梁纽带,用好京蒙帮扶资金和东城财政扶贫资金,精心挑选扶贫产业和项目,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

京蒙协作资金扩建蔬菜厂 化德县贫困户一年还完“饥荒”

东城区挂职干部,化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高鹏。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东城区挂职干部,化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高鹏:

朝阳镇特步勿拉有一户贫困户,本来条件比较富裕,但几年前修房时,男主人杨明从房子上掉下来了,当时当地医疗比较差,耽误救治,腿就截肢装了假肢。家里两个孩子,大女儿十几岁,小儿子上小学5年级。不幸的是,小儿子得了白血病。两个病人把家里五六十万的积蓄都花光了,成了贫困户。大女儿从此无心学习,去包头、呼和浩特打工,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在美容院等场所打打杂。

我了解情况后就去家访,问女孩有没有继续上学的愿望,女孩说还想上学,就是家里条件不允许。我联系相关爱心企业,帮助女孩去了百年职校大连校区,学口腔专业。学校免学费、住宿费、交通费、饭费。去了之后,女孩在一场考试考了前几名,拿了一个奖项,期末考试也得了一个奖。感觉这个孩子现在自信了,也开朗了,成了全家的希望,生活信心更足了。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摄影记者 王贵彬

责任编辑:
0

上一篇:科技助力,大凉山村民走出自己的致富路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